“抗罗宗所有异端教训当中,最大的是哪一条?”(辛克莱•傅格森)

Sinclair Ferguson

先来一道教会历史考试题。贝拉明枢机主教(Cardinal Robert Bellarmine,1542–1621)是一位不可轻看的人物。他是教皇克雷芒八世(Pope Clement VIII)的私人神学家,十六世纪罗马天主教反改教运动中其中一位最得力的干将。有一次他曾写道:“抗罗宗所有异端教训当中,最大的是 _______ 。”请填空,解释,并且讨论贝拉明的这陈述。

你会怎样回答?抗罗宗所有异端教训当中最大的是哪一条?也许是因信称义?也许是唯独圣经?或者是宗教改革口号中的其中一条?

这些答案在逻辑上都是讲得通的,但没有一个能放在贝拉明的这句话里面。他写的是:“抗罗宗所有异端教训当中,最大的是得救确据。”

稍作思考就可以解释其中的道理。如果称义不是唯独因信,唯独在基督里,唯独仰赖恩典 —如果信心需要行为补足;如果基督的工作多少需要重复;如果恩典不是白白的,不是出于神的主权,那么人总需要做某些事情,要“加添”某样事情,才能使我们最终称义。这正是问题所在。如果最终的称义是依靠我们使之完全的某些事情,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享有得救的确据。因此从神学上看,最终的称义是因情况而异,就是不确定的。任何人(罗马承认,除得到特殊启示的人以外)都不可能确定自己得救。但如果基督已经成就了一切,如果称义是靠恩典,不靠贡献的行为,是由信心空空的双手领受 — 那么每一个相信的人都有可能得着得救的确据,甚至“完全的得救确据”。

难怪贝拉明认为,完全、白白、无条件限制的恩典很危险!难怪改教家们喜爱希伯来书!

这就是希伯来书作者在解释基督工作最高潮的地方(来10:18),要停下来呼吸一口气的原因,他用好像保罗说的“既因”那样的语气继续论证(来10:19)。然后他敦促我们“……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来10:22)。我们无需把整封信重读一次,都能看到他用的”“既因”这个词的逻辑力量。基督是我们的大祭司,我们的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正如我们的身体已经用清水洗净(22节)。

基督一次永远为我们的罪成了赎罪祭,已经照不能毁坏之生命的大能,得称为义,成为代表我们的祭司。我们因相信祂,在神的宝座前就为义,正如祂为义一样。因我们是在祂的义中称义,唯独祂的义是我们的义!我们不可能失去这称义,就如祂不可能从天堂坠落一样。就这样,我们的称义无需补足,正如基督的称义无需补足一样!

有鉴于此,希伯来书的作者说:“因为祂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来10:14)我们能有完全的得救确据,站立在神面前,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经历了,“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来10:22)。

贝拉明枢机主教代表的罗马驳斥道:“啊!这样的教导要让相信它的人生活时赖恩犯罪,生出反律主义。”但还是来听希伯来书的逻辑论证。享有这种确据,这要导致四件事情:第一,毫不动摇的信心,坚守我们的认信,就是唯独基督是我们的盼望(23节);第二,认真思想我们怎么可以彼此鼓励,“激发爱心,勉励行善”(24节);第三,在敬拜中,在我们团契的每一个方面,继续与其他基督徒相交(25节前半节);第四,随着祂再来的时候近了,过一种彼此鼓励,继续等候基督,向祂忠心的生活(25节后半节)。

好树结好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我们不是靠行为得救,我们得救,是要活出好行为。实际上,我们是神作出的工作(弗2:9–10)!所以,耶稣基督一次永远成就的工作,这工作生出的完全确据的信心,为相信的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动力,为荣耀神,讨神喜悦而活,而不是生出一种在道德和属灵方面无动于衷的生活。而且,这完全的得救确据是扎根在这个事实之上,就是神已经为我们亲自成就了这一切。祂已经在基督里向我们显明祂的心肠。父神不需要基督死来说服自己爱我们。基督死了,这是因为父爱我们(约3:16)。祂不是若没有祂儿子献上的祭,就躲在祂儿子背后,带着险恶动机要伤害我们。不,一千个不!父亲自在子的爱、圣灵的爱里爱我们。

享有这种确据的人,无需去到圣徒,或者马利亚那里。只仰望耶稣的人,无需去看别的地方,在祂里面我们享有完全的得救确据。所有异端教训当中最大的一条?如果真是异端,就让我享受“各样异端”中这至为有福的一条吧!因为它是神自己的真理和恩典!

http://www.ligonier.org/blog/what-greatest-all-protestant-heresies/

“新的安排敬拜礼仪的人,命令我们唱古老宗教改革的赞歌,比如‘上主是我坚固保障’,以此取代我深爱的拉丁文赞美诗和圣咏。当所选的赞美诗是‘奇异恩典’时,我无法让自己加入合唱 — 实际上,我现在仍拒绝唱这首歌。这是一首可爱的歌曲,完全是讲一个人自己怎样得救,是福音派的风格,但在神学上,它在天主教会的集体敬拜中并没有一席之地。”—— 伍德沃(Kenneth L. Woodward),《新闻周刊》资深天主教记者,反思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带来的改变。(要务专栏,《对罗马革命的反思》,新闻周刊,2013年2月,30页)

http://www.markandlauraward.com/blog/2013/02/25/kenneth-l-woodward-longtime-catholic-journalist-for-newsweek-reflecting-on-the-changes-brought-by-vatican-ii-first-things-reflections-on-the-revolution-in-rome-feb-2013-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