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作者:Frederick Dale Bruner

早晨回城的时候,祂饿了,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太21:18-22)

21:18 “早晨回城的时候,祂饿了。”耶稣饿了,这再次表明四福音书作者坦然面对耶稣完全的人性。从婴儿口中领受赞美的这一位主(诗8:1-2),也是一个会饥肠辘辘的人。“这是何等奇妙的降卑!” (Bengel, 1:248) 

21:19 “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耶稣的期望落空,这在这故事当中第二次见证了耶稣真实的人性。(McNeile, 302)

斯威特(Swete, 254)说得没错,耶稣在这里并不只是定不结果子的罪,祂定的是一棵无花果树那种外表似乎多结果子,“在叶子多这方面早熟”的罪。

本格尔(Bengel, 1:248)对人很有帮助,指出旧约有许多惩罚的神迹,而在福音书中,除了这一个,就没有其他惩罚神迹。我们可以加上一句,就连这神迹也不是惩罚人(参见Schnackenburg, 2:199,他解释了主耶稣让猪淹死的神迹)。耶稣是一位有隐恻之心的审判主,但这故事是和之前洁净圣殿的事件连在一起,为要教导耶稣要定人不结果子的罪。

21:20 “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在福音书中,如果门徒是任何事情的典范,那么他们就是“小信”的典范了(8:26;14:31;16:8; 参见17:20)。这让我们羡慕马太的写法,他带着批判描写教会和基督徒,用慷慨的笔法描写社会边缘群体,指教他的读者,要用自我批判精神去做基督徒的工作。

21:21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这是一节很重要、富有争议性的经文。耶稣鼓励祂感到希奇的门徒,要相信他们的话和祷告可以对世界(由山象征)产生“挪开”的果效,就像祂自己的话对那无花果树产生果效一样——如果像祂的话一样,他们的话语和祷告有信心,不疑惑,就必会如此。让人难受的“如果”!我妻子认为,我们能带着绝对信心祷告的几乎唯一祷告,就是耶稣祂自己的那祷告,“只要照祢的意思。”即使一些人会说,她的这种坚定信念是在回避责任,但她坚持,除了在事关大局的事情上,否则我们就是不可能准确明白神的旨意,而我认为她是对的。

耶稣在祂的应许前面加上祂很出名的这句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话有额外分量和加倍的权柄。耶稣知道,如果祂能把一种知道如何祷告的信心留给祂的门徒,这就是把他们需要的几乎每一件事都留给他们了(Schlatter)。在祷告兴旺的地方,教会就是活的。

到目前为止,在本章所有故事当中,祷告都占据着突出地位:那两个瞎眼的人坚持祷告,虽然跟从耶稣的人想拦阻他们(20:29-34),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和散那,求主拯救我们!”的祷告(21:9)。耶稣洁净圣殿,使它成为祷告的殿,小孩子发出的和散那祷告(21:15-17),现在是用无花果树当作教导祷告的功课。

耶稣的这一句话,也是呼吁基督徒工人相信他们传讲的信息,他们“说”的话。路德常常建议他学习侍奉的学生,每次他们忠心按福音解释圣经的时候,都要对他们的话有信心,因为这时他们的话就是神的道。

21:21b “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耶稣在这里说的话是画面:没有一个人走来走去对山说话,但所有门徒都是走来走去,对他们自己,对其他人说那些像山一样大的难题。在旧约圣经关于末世弥赛亚的画面中,“山”是拦阻人到神这里来的(Lohmeyer, 304)。例如,在以赛亚书中,山是为了迎接神仆人的来到而需要削平的那些实际情况(赛40:4)。山是骄傲,用保罗的话说,“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林后10:5;参见赛2:12-17)把山削平的大能,就是用信心传讲神的道。

“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真诚的提问,不仅是圣经容许的(人只需要想一想诗篇),也是耶稣践行的(“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但在圣经中,这种诚实,这种疑惑通常是向神发出,通常是祷告。怀疑本身是圣经不赞许的。按耶稣的教导,疑惑就是决定活着,仿佛神并不存在,对耶稣的门徒来说,这种决定就是不忠。

21:22 “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7:7-I1; 18:19教导了祷告的能力,圣经也经常教导信心的大能;这里(22节)把两者结合在一起,”McNeile, 303)。 耶稣加上这应许,仿佛祂讲的移山的话还不够。祷告求难事,诚实尽可能鼓起最大信心祷告,然后失望的人,读到这一节经文或类似经文时,可能会感觉受伤。有时,那些“属灵人”就像鹰,或给约伯出谋划策的朋友现身,说“你的信心不足”,给这伤口撒上一把盐。

我批评的这种教导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份杂志(The Christian Herald (September 1985), P. 73)上的一份全页广告,标题是《如何与神一起写你自己的愿望传票系列”,它说:“主耶稣亲自把这信息给了甘坚信,说,‘如果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采取这四个步骤,或者把这四个原则付诸实践,他就总是从我,从父神这里得到他所要的一切:在这系列中,甘坚信牧师讲述他看到的异象,这信息比之前一盒录音带的信息详细得多。四盒录音带的价格:16美金。”这种信息有更老练的版本(例如积极思维和鼓励人的研讨会)。面对这种假福音的一种有效解决之道,就是Donald McCullough牧师写的《美国梦醒》(Waking from the American Dream,1988):“积极思维和基督教的信心不是同一回事;它不及基督教的信心……没有为罪的概念留下空间。”(47)

在很多事情上,没有一个诚实的门徒能用毫不疑惑的信心祷告。这样的事,包括了人自己的健康。如果连耶稣也要问,就是祂自己是不是非要钉十字架不可,“只要照祢的意思,” (26:39)那么没有一个门徒能超越主,在问所有关于个人健康或幸福的问题上不说,“只要照祢的意思。” 那些“属灵人”对我们说,“只要照祢的意思”这样的祷告是不信,因神完美的意思就是健康,耶稣已经在祂赎罪时背负了我们的疾病(赛53:4 ,太8:17)。但就连“属灵人”也会死。

说在我们的情形里,我们能知道神的旨意是什么,例如我们手术成功,而在耶稣的情形里,不幸的是,神的旨意就是耶稣遭处决,而保罗的情形里则是肉体的一根刺(林后11:7-9,很有用的经文),这看来就像是在试探神了。换言之,在神面前诚实的信心,要求我们在求问对我们自己有益的事情时,心存一些疑惑。很简单,我们就是不能准确知道神对我们福祉,或对我们遭遇的争战有何旨意,而十字架应当打开我们的眼睛,看到各样让我们感到惊奇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们有各样权利求,用信心求神,如果人可以这么说的话,迫切(路11:8),大胆,根本毫无疑惑地求神挪开那些拦阻祂福音的大山。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一路祷告下去!我们可以祷告反对一切骄傲和拦阻,反对一切虚假和不切现实的教训,假讲道人和假基督徒,错误的伦理教导和错误的伦理生活。我们可以祷告挪开大山;我们能祷告求福音推进。但对我们自己而言,主要我们舍己,背起我们的十字架来跟从祂。

但是,为了公平对待我们在这里看的无花果树经文,最好就是在结束对经文解释时说,耶稣的故事,以及祂在当中的应许,要鼓励我们全身投入信心的祷告,相信结果会是巨大无比。耶稣应许说,信心的祷告不仅让无花果树枯干,还要把大山连根拔起。门徒若总是能作出那根本的福音纠正,把耶稣的应许从个人福祉转向公开使命,他们就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参见约15:7-8)。

但是,我的这种解释是不是在玩一种猜猜钱币藏在哪个杯子之下的那种把戏?为我们自己祷告,为我们的难题和担心的事情祷告,这难道不是自然,从神而来自然的事吗?当我们说,我们不能凭信心为我们自己祷告求任何事,我们只能凭信心为主求,或为挪开大山求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灵意化解释耶稣祂自己对祷告的教导,把这教导解释得无影无踪?这种反对是有道理的。不个人化的祷告,这说法本身就是矛盾。我们是与祷告相关,而我们对神来说是重要的。如果我们是天父的儿女,我们就能——我们就必须——为我们自己祷告,是的,为我们自己的经历、需要、难题、看起来的小事祷告。否认这一点,就是否认耶稣的个人化、具体化和现实化了。我们重要。

但虽这么说,当我们认为,我们不能准确知道神在具体事上对我们的旨意,我们真的是在玩游戏吗?说我不能确定我的手术是不是应当成功,这是缺乏信心,还是一种诚实的信心?我认为,说我肯定我要的就是神要的,这是缺乏信心(或缺乏对神的尊重)。我认为,读福音书,从中认识到我们是受造的人,不比成为人的拿撒勒人耶稣强,因此我们必须总是把自己的事服在神的意思之下,而这一种意思,是我们不能总是出于我们自己最良好的愿望解读出来的,这并不是一种信心游戏。

因此,当耶稣说:“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的时候,关键词是“信”。对所有诚实相信的人来说,“信”这一个词,马上就把为着我现世好处的每一样私下愿望从我的考虑当中排除出去。我不能求的时候信我的生活不会有十字架。我求的时候能信十字架要服务于神的荣耀,帮助其他人(参见林后1:3-7)。我不能求的时候信我总会享有完全的健康;我能求的时候信,无论我的健康如何,我都能讨神喜悦。

耶稣显然来寻找那活泼的信心,这是我们经文的要点。加尔文有一篇极好的论述,把耶稣在这里和其他地方鼓励的坚定信心和罗马天主教倡导,说是更谦卑信心的带疑惑信心(参见《天特会议论称义教规》)作了对比。这位改教家反驳说:“坚定和毫不犹豫地信任祷告,这是基督的要求。”耶稣要我们勇敢、信、安心地信靠神,知道神通过耶稣完全满足神公义的作为,与我们和好。知道耶稣要我们这样祷告,如此凭信心祷告,这就让我们的祷告远远超越一种表明愿望的喃喃细语,把祷告生活转变成一次冒险之旅。

肯定的是,巴克莱(Barclay)对祷告的理解太接近自我炒作,不能给人带来安慰。他写道:“祷告不是求神做某件事;祷告是求神让我们有能力,由我们自己做这件事……祷告是手段,藉此我们领受能力,为我们自己做事。”错了!祷告是求神做事,这求可能有时包括我们求神让我们有能力也做事;但因为神比我们无限更大,我们的祷告就几乎总是在求远比我们能做的任何事多得多的事。路德明白这种祷告:“神对我们的心愿,最热切的莫过于就是我们向祂求许多事和大(!)事,如果我们不带着信心求和恳求,祂就不喜悦。”(《大要理问答》)。我喜欢哈格纳(Hagner)对我们所看的这应许的理解,因为他把这应许放在这卷福音书特别关注的上下文中加以理解:“这奇妙的应许……指向……耶稣给门徒行神迹的能力,成就对他们的呼召;就是在忠心作主门徒的过程中活出基督徒人生。”

Frederick Dale Bruner. Matthew: A Com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