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B. Hood
许多基督徒都正确强调了这部经典著作对福音的美好描述。其中一位基督徒说:“我想不出还有任何小说,是像《悲惨世界》那样如此栩栩如生、深邃传达出律法和福音之间的差异。”人在分析《悲惨世界》时,通常的主题都是论述律法和福音之间的分别。
但有没有想过,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一幅关于律法的美好画面?
我们在故事开头的出名场景,遇见一位名叫冉阿让的贼,他刚从牢里被释放出来。因曾被定罪而屡遭人拒绝,最后一位主教接纳了他。他恩将仇报,偷走了主教的银器,然后逃跑。当他被捕,被拉回来之后,主教饶恕了他,甚至给他更多,超过他拿走的。在电影版中,主教唱道:“基督用受难和血,已经使你复活,脱离黑暗;我已经为上帝买了你的灵魂!”
这与恩典的相遇,它的美好和牺牲精神,是远超我这篇短文所能描述的。剧情的发展就是,冉阿让归正改变,但他的死敌,一位名叫沙威的警探,坚信自己的义,冉阿让的败坏,无情地追捕冉阿让,不放过他。人通常的看法,就是这个故事表明了律法(沙威)和福音(主教和冉阿让)之间的鲜明差异。
但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来看这个故事。我们也许不应该把沙威看作是浑身上下全是律法的反派角色,冉阿让和主教是反对律法或后律法的英雄,而是应该看到对律法的两种不同处理方法:一种方法是以恩典为动力,追求怜悯和真正的义;另外一种则是受愤怒和自义驱使。当冉阿让和主教体现出恩典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在遵守律法。主教遵守耶稣的命令:爱人如己;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行怜悯;得到神白白赦免,也白白赦免他人。换言之,《悲惨世界》中恩典和福音的画面,也是对律法和诫命的美好描绘。雨果笔下的主教不仅仅是一个表明出基督的角色,他还是一个跟从基督的人。
反过来,沙威虽然在追捕冉阿让时能唱道:“我的道路是主的道路”,但他却是走了错路。他追求公义和秩序的愿望是好的,但他的做法,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表现出符合圣经本意的律法。沙威无需放弃对法律和公义的追求;他需要恩典和救赎,生出新的法律,一种神圣的法律,不会因着人偷了一条面包就把他关五年监狱的法律。他需要认识怜悯人的公义,这种公义不会非人道地囚禁穷人,无情藐视对待危险人物。换言之,他需要一种法律,更像摩西和耶稣律法的法律。
当然任何诫命都会被人残酷滥用。但对律法健康的处理方法,一种充满美好和恩典的方法,是有可能的,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一个更有怜悯的世界。一位基督徒指出,人对这故事的称赞,有一些看来是完全弃绝律法,不给制订法律和追求公义这种至关重要的文化任务留下余地。没错,律法和恩典,或者律法和福音之间有分别。但不加批判地认同一种对这两者的绝对二分,在属灵方面是有害的,释经方面是灾难性的,文化方面是破坏性的。
新约圣经中律法这个词有不同用法,也许调整一下我们的分类法,这会对人有所帮助。雷尼教授建议,与其使用“律法”来描述沙威,为什么不用“律法主义”(无情、不符合圣经地应用约束)这个标签。
在今天的氛围中,律法和约束是贬义词,而对“自由”的颂扬和尊荣却到了拜偶像的地步,人太容易就把律法变成贬义的标签。许多当代的基督徒主要是用消极的眼光看待律法,错误理解了保罗在罗马书第6,7章中把旧约律法的论述,以为保罗是弃绝一切律法诫命。但正如旧约学者斯卡拉说的,圣经上的律法是“让人看见赐律者内心的窗口。”摩西向以色列颁布律法时,一开始是强调神施恩救赎了祂的百姓(十诫的两个版本都以指出恩典作为开始;申5:6,出20:1-2)。耶稣命令祂的门徒要舍己时,祂只是以祂为他们舍己这个事实为基础而如此要求。在雨果的故事中,以恩典为基础,顺服耶稣的命令,这成了传递恩典和怜悯的载体。
思想一下,企图把恩典和圣经上的律法对立起来,这是何等讽刺。正如雷尼教授指出的那样,耶稣对法利赛人不行律法的批评(太23:23 和上下文),是适用在沙威身上;他忽视怜悯,延续不义,这就显出他是彻底不顾神的律法,忽视了耶稣所说的“那律法上更重的事”。
人应当根据恩典和怜悯认识律法,而不是把两者对立起来。我们在圣经中看到律法,我想我们也能在《悲惨世界》中看到律法。
http://www.mereorthodoxy.com/law-and-les-miserables-revis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