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nn Mosier
1857年5月一个宁静、风光明媚的周六下午,年轻的司布真不经意发觉自己和一位牧师同伴站在一棵桑树下。那天天气平静,叶子一片也不摇动。他们谈话间,一阵微风吹过,吹得头上的树叶沙沙作响。司布真突然打断那位牧师的话,激动地嘘了一口气,说:“停一停!保持安静!不要说话!瞧,我明天的讲道就在那里!‘桑树梢上有脚步的声音。’”第二天晚上,他在新花园街教会,根据撒母耳记下5:24讲道[1]。有一个人听了这篇讲道就得救了,这人后来在都市会幕教会担任执事多年。
司布真对自然界全然着迷,经常从丰富多样的自然界找到用于他讲道的最有力例证。他警告人不要忽视神在自然界的启示,他说:“在我看来,那些放弃研究大自然,或回避观察自然之美的人,心里是意识到自己灵性软弱。”[2]而研究大自然,正是司布真所做的一件事情。一位朋友评论说,司布真习惯了在他位于西木地自己的花园中度过数不清的时光,在每一株植物和每一朵鲜花面前流连忘返,“就像解释圣经一章经文时观察经文一样。”[3]司布真会惊叹:“那不是很精致吗?看看这些叶子的叶脉和颜色,你不觉得神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吗?……每一片叶子,每一朵鲜花上都有祂的签名。”[4]
司布真用自然界的例证装饰他的讲道。他常常会把整篇讲道建立在对一只鸟儿、一颗星星、一朵花或一个季节的单独一个观察之上。要讲清楚的是,虽然司布真热衷于下大功夫恢复对自然界中神普遍启示的认识,但他明确申明,只有通过圣经,人才能明白和接受神的救恩。他说:“我们不是靠单纯的理性,或科学教导发现创造界的秘密;只有靠着启示,那奇妙的故事才能传达到我们眼前。”[5] 与此同时,他看不到神在自然界的启示和祂在圣经中的启示存在着脱节的情况。相反,圣经真理渗透到了创造界的方寸之间。司布真说:“另外,弟兄们,请清楚认识这一点,就是写圣经,就是记载祂神的思想的第二本书,也是最清楚启示的那一位,也写了第一本书,就是自然之书;我们有什么资格,因为推崇第二本书,就贬低第一本书的价值呢?”[6] 他说:“我既然是住在我父的家中,就应以我父的作为为乐,如果我认为,不关心看祂布置的花园,祂建造的这房子,这是我爱我父的表现,那我一定是一种古怪的孩子了。”[7]
1883年,司布真出了一本书,书名是《撷花集——采自清教徒花园的芬芳》,[8]在当中列出汤玛士·曼顿作品中自己最喜欢的比喻和例证。类似,我现在想从司布真的花园中摘采出十二个比喻和例证,也许能造就每一位读到以下引言的基督徒。
1. “纵览午夜的天空,我就想起祂,祂数点星宿的数目,一一称它的名,也医好伤心的人,裹好他们的伤处。” (MTP 17:446–47)
2. “对神的儿女来说,创造之工是恩典奥秘的图画。神的真理是金苹果,肉眼可见的受造物是装着这些金苹果的银网子。” (MTP 8:109)
3. “春夏秋冬是神的四福音书作者,每一位都写了神的爱这同一福音的不同版本。” (MTP 19:181)
4. “风暴让橡树扎根更深。” (SC 2:173)
5. “凭鸟叫认出鸟来,凭言谈认出人来。” (SC 1:3)
- “水仙花在无人栽种的草地上绽放,风信子在园丁铲子从未动土的山丘上盛开。是的,我深知,神恩典的甘露,重生之爱的浇灌不因人耽搁,也不等人做事才沛然降下。” (MTP 19:186–87)
7. “一草一木都得着自己的露珠。” (SC 1:145)
8. “神的护理就像大海,不能任人指挥,只能由神控制。” (MTP 54:500)
9. “你们这些相信基督的人,要用极大的喜乐盼望你们死的来到。期待它,它就像你们生命的春天,那时你们真正的夏天必将来到,你们的冬天必将永远结束。” (MTP 8:120)
10. “若不降雨水,树上会有什么果子,草地会有什么牧草,田里会有什么收成呢?” (MTP 13:510)
11. “你们如果要像燕子和麻雀一样去,把你们的巢窝搭建在基督的屋檐下,基督是神的殿,你们的巢窝就必不被人拆下。” (MTP 28:408)
12. “这本圣经是最古老的导师,它却披戴少年时光耀如清晨的甘露:就像大海,如万古一样历史久远,时间却没有在它的眉间写上任何皱纹。” (MTP 29:98)
[1] 司布真讲道147号,见古旧福音网站,https://www.old-gospel.net/old/viewthread.php?tid=15
[2] MTP 17:446.
[3] W. Williams, Personal Reminiscences of Charles Haddon Spurgeon (London: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1895), 68
[4] Ibid.
[5] MTP 45:381.
[6] MTP 17:446.
[7] MTP 58:373–74.
[8] 见古旧福音网站:https://www.old-gospel.net/old/viewthread.php?tid=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