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心

“我心里柔和谦卑。”——太11:29

司布真告诉我爸爸一件事,我爸爸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四福音书共有八十九章经文,只有一处地方,耶稣向我们讲到祂的心。

我们在四福音书学到很多基督的教训。我们看到祂出生,事奉和祂门徒的事情。我们了解到祂周游四方,祂祈祷习惯的事情。我们看到有长篇讲论,听众反复与祂作对,这促使祂教导更多。我们了解到祂如何看自己应验了整卷旧约圣经。我们在全部四卷记载中看到祂被不公逮捕,在羞辱中死去,还有祂惊人的复活。过去两千多年来,神学家对所有这些事情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

但只有在一个地方——也许是从人口中而出最美妙的词句——我们听到耶稣自己向我们敞开祂自己的心。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8-30)

在圣经一处地方,神的儿子揭开幔子,让我们直视祂为人的核心深处,经上不是对我们说,祂 “心思严谨,要求严格”;也不是对我们说,祂“心志高远凝重”;甚至不是对我们说,祂“心中喜乐仁厚”。耶稣选择的说法,祂出人意料的宣告就是,祂“心里柔和谦卑”。

有一件事需要开门见山,圣经,不管旧约还是新约圣经讲到心的时候,都不只是在讲我们的情感生命,而是还讲我们所做一切的中心,那赋予我们一切生机、占核心地位的中心。我们的心让我们早上起来,也是我们打盹作白日梦时心仪的事情。心是我们的动力总部。用圣经的话,心不是我们为人的一部分,而是我们为人的中心。我们的心定义了我们是谁,我们的心引导我们。所以所罗门告诉我们“要保守你心,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心关乎生命。让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的,是我们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内心使然。我们的心如何,我们的人就如何。

当耶稣告诉我们,是什么从最深处赋予祂生机,是什么最反映出祂为人的时候——当祂揭示祂生命最深处的时候,我们发现那就是:柔和谦卑。

谁能按自己的想法,幻想出这样一位救主呢?

——

 “我心里柔和……”

这里译为“柔和”的希腊文单词,在新约圣经另外三处地方出现:首先在八福,“温柔”的人必承受地土(太5:5);在马太福音21:5的预言中(引用的是亚9:9),君王耶稣 “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彼得鼓励作妻子的,最需要培养的,就是“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彼前3:4)。柔和,温柔。耶稣不是动辄生气,不是严厉,被动反应,容易被激怒。祂是宇宙间最善解人意的人。对祂来说,最自然的姿势不是用指尖戳人,多多责难,而是张开双臂,敞开内心。

“我心里……谦卑”

“柔和”“谦卑”这两个词有意思重合的地方,合在一起表明关于耶稣内心的单一个现实。“谦卑”这特定的词在新约多次出现,如雅各书4:6,“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但通常在整卷新约中,这希腊文单词不是指谦卑这种美德,而是指卑微,意思是穷乏,或因生活变故而穷困潦倒(贯穿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特别是诗篇,这希腊文单词一般也是这样使用)。例如,马利亚怀上耶稣时唱的那首歌,就是用这词来讲神高举那些“卑贱”的人(路1:52)。保罗告诉我们,“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罗12:16)用的也是这一个词,指的是在社会上不起眼的人,那些不是派对主角,而是出现时让主人感到难堪的人。

说耶稣“谦卑”,要点就是祂平易近人。虽然祂有灿烂的荣光和炫目的圣洁,独特,与别不同,至高无上,但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人比耶稣基督更平易近人。人要到祂这里来,祂并不设先决条件,人并不需要排除万难。华腓德(Warfield)解释马太福音11:29时写道:“祂生命显现,给跟从祂的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莫过于就是祂甘心忍受的高贵谦卑。”投入耶稣怀抱的最低门槛,就是向祂敞开自己。祂要求的,仅此而已。确实,这是祂唯一使用的事情。马太福音11:28明确告诉我们,谁有资格与耶稣相交。“凡劳苦担重担的人。”你不需卸下重担,或者让自己整理妥当,然后才能到耶稣这里来。正是你的重担,让你有资格进前来。无需任何付出;祂说:“我就使你们得安息。”“你们安息。”祂的安息是礼物,不是交换来的。无论你是积极努力工作,让你的生活变得平稳(“劳苦”),还是被动,发现自己被一些无法控制的事情压垮(“担重担”),耶稣基督的心愿都是你能找到安息,走出风暴,甚至超越你自己的心愿。

“柔和谦卑。”按照耶稣自己的见证,这就是祂的心。这就是祂的为人。温柔。敞开。欢迎。亲切。善解人意。心甘乐意。如果有人要我们只说一件事,表明耶稣是谁,如果我们的回答是“柔和谦卑”,这就是尊重耶稣祂自己的教导了。

如果耶稣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我是谁”这一栏下拉菜单最显眼的一行文字就会是:“我心里柔和谦卑。”

——

祂不是不分青红皂,对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对到祂这里来,负祂的轭,向祂求助的人,祂“心里柔和谦卑”。耶稣这句话之前的一段,向我们描绘了耶稣如何对待不悔改的人。“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太11:21,24)“柔和谦卑”并不是“多愁善感”。

但对懊悔的人来说,祂柔和接纳的心,绝不会因我们的罪、软弱、不安全感、怀疑、焦虑和失败不负重荷。因为柔和谦卑,并不是耶稣对别人偶尔为之的表现。柔和是祂的为人,是祂的心。他不可能不柔和对待属祂自己的人,就像你我不能改变自己眼球的颜色,这就是我们的为人。

基督徒生活无可避免充满劳苦(林前15:10;腓2:12-13;西1:29)。耶稣祂自己在这卷福音书也清楚讲到这一点(太5:19-20;18:8-9)。他在马太福音11章这里的应许,是“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而不是“你们身体就必得享安息”。但所有基督徒的劳苦,皆出于与一位永生基督的相交,祂超越一切、表明身份的现实,就是柔和谦卑。祂无穷的恩慈让我们惊奇,维系我们的生命。只有我们更深走入这柔和的恩慈,才能活出新约圣经呼召我们活出的基督徒人生。只有当我们畅饮基督内心的恩慈,我们才会无论走到哪里,都在身后留下天国的香气,惊鸿一瞥神的恩慈(这恩慈是我们的“配”这小小盒子无法容纳的),这就让世人惊奇,然后有一天,我们安然死去。

这恩慈的观念就在我们看的这经文里。祂说:“我的轭是容易的,”这句话的“容易”需要认真领会。耶稣并不是说生活没有痛苦艰难。这同一个词,在别处译为 “恩慈”——例如,以弗所书4:32:“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也见罗2:4)。想想耶稣这话。轭是套在牛身上沉重的横杠,迫使它们拖着农具耕田。耶稣是在用一种反语,说加在门徒身上的轭不是轭。因它是一种恩慈的轭。谁能拒绝这轭呢?这就好比告诉一个溺水的人,他必须给自己身上加上救生圈的重担,却听到他大声回应,激动喊着说:“不行! 我不愿意!在激流里溺水,情况已经够难的了,我最不需要的,就是在身上套多一个救生圈的负担!”我们都是这样的人,口里承认相信基督,但因着对祂内心认识不足,一般都避免与祂有深入相交。

祂的轭是仁慈,祂的担子是轻省。这就是说,祂的轭不是轭,祂的担子不是担子。氦气对气球如何,耶稣的轭对跟从祂的人也如何。祂无尽的柔和和极其平易近人的谦卑,就像救生圈,帮助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向前。祂不只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与我们相遇,还住在我们有需要的地方。祂绝不会厌烦,不再把我们接入祂温柔的怀抱。这就是祂的心,这就是祂生命的动力。

——

我们不是出于直觉这样看耶稣基督。从前英格兰一位牧师托马斯·古德温(Thomas Goodwin),他在思想马太福音第11章这段话时,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耶稣这句话的真意。

“人很容易对基督有相反错误的看法,但祂在那节经文中把他的品性告诉了他们,不让人对祂有严苛的想法,吸引他们更多多到祂这里来。我们很容易以为,祂因如此圣洁,就对罪人有一种严苛和挖苦的性情,不能忍受他们。不,祂说:‘我柔和,’温柔是我的本性和脾性。”

我们对世界如何运转有一种扭曲的直觉,并且把这直觉投射到耶稣身上。人性决定了一个人越富有,就越容易看不起穷人。一个人越漂亮,就越排斥丑的人。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悄悄认定,一个如此高高在上、得尊崇的人,相应也很难亲近可鄙和不洁的人。当然,耶稣与我们亲近,我们认同这一点——但我们认定,祂是捂着鼻子。毕竟这位复活的基督是“升为至高”,有一天,所有人都要因祂的名无不屈膝,向祂顺服(腓2:9-11)。祂的眼目“如同火焰”,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从祂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启1:14-16);换言之,祂的荣耀无法言说,以至于语言无法充分捕捉祂的辉煌,祂无法言说的威严,让所有言语在祂的辉煌面前尽都退下。

——

就是这人,在祂内心最深处的,莫过于就是柔和谦卑。

古德温是说,这位高升圣洁的基督并不以主动触摸肮脏的罪人、麻木的受苦之人为耻。这样的拥抱,正正就是祂喜悦的。退却,这是祂无法忍受的。我们很自然会认为,耶稣触摸我们,就像一个小男孩第一次伸手去摸鼻涕虫一样——扭曲着脸,小心翼翼伸出一只胳膊,一接触就发出恶心的叫声,立马把手收回。正如古德温所说,我们想象这位复活的基督用“一种严苛和挖苦的性情”对待我们。

这就是我们需要圣经的原因。我们原本的直觉,只能给我们一位像我们自己一样的神。圣经启示的神拆毁我们直觉的偏向,向我们呈现祂无限完全的属性,令我们惊奇;祂完全的属性,与祂无限的柔和相得益彰。事实上,祂完全的属性包括了祂完全的柔和。

这就是祂的为人。这就是祂的心。耶稣祂自己就是这样说的。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